查看原文
其他

《列宁专题文集》题注集萃

中社学人 2022-09-09



《列宁专题文集》题注集萃

《列宁专题文集》共分五个专题, 编为五卷, 分别为《论马克思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无产阶级政党》, 共收入列宁著作115篇, 相关重要论述177条。为了帮助读者把握各篇著作的理论精髓, 每篇著作都重新编写了导读性的题注, 力求言简意赅地介绍每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理论要点。这些重新编写的题注为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列宁的经典著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现将《列宁专题文集》五卷本中一些重要篇目的题注汇集发表, 以飨读者。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1894年春夏)
这是列宁批驳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观点, 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着重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思想领袖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及其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方法, 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着重说明了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形态、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等基本观点, 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指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揭露了自由派和激进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阉割和曲解, 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

■《哲学笔记》 (1895—1916年)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语。这里摘选的主要是1914—1915年期间列宁研究唯物辩证法时所写的批语。列宁的这些批语包含了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基本规律、主要范畴的深刻见解, 关于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精辟观点以及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论述。其中对“辩证法的要素”的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对我们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对自己1914—1915年间哲学研究的简要总结, 其中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 分析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 阐明了辩证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以及一般、特殊和个别等范畴, 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95年底—1899年1月)
这是列宁全面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科学分析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结构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分析批判了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阐明了关于社会分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及其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建立的过程和条件等一系列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指出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行的俄国革命, 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列宁还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作了阐述, 指出资本主义既有其进步的历史作用, 即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也具有历史暂时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工人阶级进一步实现其真正的和根本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 (1897年底)
这是列宁论述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策略的小册子。列宁根据对俄国社会状况的分析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必须开展争取民主主义的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这两种斗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列宁特别强调革命理论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重要意义, 明确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点。

■《我们的纲领》 (不早于1899年10月)
这是列宁批判伯恩施坦及其追随者的文章。列宁在文中驳斥了修正主义者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完备”和已经“过时”的谬论,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为这门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指明了详细研究和继续发展这门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无产阶级政党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 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同时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 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怎么办?》 (1901年秋—1902年2月)
这是列宁论述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批判了俄国经济派贬低社会主义意识的作用、贬低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作用的机会主义观点,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指导意义, 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 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进一步, 退两步》 (1904年2—5月)
这是列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的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批判了俄国党内在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强调应当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 通过组织的统一来保证党的坚强团结和步调一致, 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 除了组织, 没有别的武器。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1905年6—7月)
这是列宁论述布尔什维克在第一次俄国革命中的策略、阐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必须掌握领导权的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指出, 无产阶级政党要把革命引导到真正彻底的胜利, 一方面需要对政治形势作出正确的估计, 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和引导工人群众用实际的战斗力量来支持这些策略口号。列宁强调, 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实践经验来制定和完善自己的策略。

■《社会主义和宗教》 (1905年12月3日[16日])
本文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 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列宁指出, 宗教是深受穷困和孤独之苦的人民群众所普遍遭受的种种精神压迫之一, 这种压迫是社会内部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对国家而言, 宗教是私人的事情, 任何人都有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的自由, 在公民中间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来说, 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我们的党纲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上的, 我们要宣传科学的世界观, 宣传无神论。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908年2—10月)
这是列宁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哲学专著。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驳斥了俄国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 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总结当时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列宁揭露了马赫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质, 考察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列宁还阐明了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和地位, 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分析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 指出这是由于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同一论”和“社会唯能论”, 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列宁还论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实质, 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60年的战斗历程, 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扎根, 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更加频繁, 更加剧烈, 而马克思主义每次被官方的科学“消灭”之后, 却愈加巩固, 愈加坚强, 愈加生气勃勃。列宁系统揭露了修正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分析了修正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根源, 指明修正主义是国际现象;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修正主义的思想斗争将是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910年12月23日[1911年1月5日])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不同特点, 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 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 而是活的行动指南, 因此必然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随着具体的政治形势和直接行动的任务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 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及其同时代任务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1913年3月1日[14日])
本文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作。列宁在文中回顾和总结了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 马克思主义在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在同各种反动势力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的历程;指出1848年革命以来世界历史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列宁高度评价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民主革命风暴, 并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大的胜利。列宁还指出,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 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913年3月)
本文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作。列宁在文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 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世界观, 而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学说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列宁还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力量,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卡尔·马克思》 (1914年11月)
本文是列宁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写的词条。文中简要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伟大一生和他的学说。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 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列宁扼要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 并阐明了这些基本原理、策略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国际的破产》 (1915年5—6月)
这是列宁批判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等第二国际领袖的文章。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揭露他们在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 用诡辩术偷换辩证法, 从而背叛了社会主义。列宁在揭穿他们的诡辩时阐述了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指出:辩证法要求从发展中去全面研究某个社会现象, 要求把外部的、表面的东西归结于基本的动力, 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手段的继续。普列汉诺夫的“祸首”论、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都是想抹煞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站在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上, 不分阶级地提出所谓“保卫祖国”。列宁明确指出:这场战争的客观内容是帝国主义的政治的继续, 即列强的已经衰朽的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政府掠夺其他民族的政治的继续。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16年1—6月)
这是列宁系统阐述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垄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给帝国主义下了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指出,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 但这种垄断不是纯粹的垄断, 而是同竞争混合和并存的垄断, 在垄断条件下竞争会更激烈、更残酷。在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表现出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但是, 如果以为这种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那就错了。实际上,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比从前要快得多, 只是发展更加不平衡。帝国主义发展存在两种趋势: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腐朽的趋势。通过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分析, 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1916年8月9日[22日]以前)
列宁在本文中进一步阐发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思想, 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而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他批评“废除武装”和“反对任何战争”的错误观点, 指出任何战争都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手段的继续。在帝国主义时代, 不仅有帝国主义战争, 还有进步的革命的民族战争、阶级斗争引起的国内战争, 以及胜利了的无产阶级进行自卫以反对其他各国资产阶级的战争, 因此, 社会主义者不能不加区别地反对任何战争。列宁认为, 革命阶级唯一可行的策略是武装无产阶级, 以便战胜、剥夺资产阶级, 并且解除其武装。无产阶级只有把资产阶级的武装解除以后, 才能销毁一切武器而不背弃自己的世界历史任务。

■《论策略书》 (1917年4月8日和13日[21日和26日]之间)
列宁在本文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确定斗争任务和活动方式时必须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应当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实际检验的分析, 应当根据客观事实对自己的政策进行科学的论证。列宁批评了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公式”去背诵和简单重复而不去研究生动现实的做法, 指出理论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 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 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 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国家与革命》 (1917年8—9月)
这是列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 阐明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的关系、国家消亡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列宁系统阐发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说, 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指明它们是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并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列宁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消费品分配上存在的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 指出:从形式上的平等即“按劳动”分配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究竟需要经过哪些阶段和通过哪些实际措施, 我们不可能预先知道, 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来回答。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它将在迅速的、真正的、群众性的前进运动中不断发展。

■《大难临头, 出路何在?》 (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
列宁在本文中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经济纲领以及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景。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详细论证了克服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办法:工人对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银行和辛迪加国有化, 取消商业秘密, 没收地主土地和全部土地国有化等。这些措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然而它们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列宁指出, 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 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 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 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 没有任何中间级。

■《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1917年9月底—10月1日[14日])
列宁在本文中论证了布尔什维克能够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并保持政权。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论述了“工人监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宁指出,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任务, 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最精确、最认真的计算, 并依靠工人阶级进行监督。全国性的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的计算机关, 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骨骼, 这种机构不能打碎, 也用不着打碎, 而应使它们摆脱资本家的控制, 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 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服务。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大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 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1918年4月)
这是列宁阐释苏维埃政权在转折时期的新任务和新方针的重要文章。列宁在文中指出, 用新的方式去建立千百万人生活的最深刻的经济的基础, 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 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应当把工作重心由过去的“直接剥夺剥夺者”转向在企业中组织计算和监督, 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围绕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目标, 列宁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条件和措施, 特别强调必须发挥专家的作用, 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在劳动组织方面的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列宁认为,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 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1918年5月5日)
这是列宁为批判“左派共产主义者”在苏维埃俄国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方面的小资产阶级革命空谈而写的文章。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从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了精辟论述, 阐释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张。列宁列举了当时俄国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 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大大高于俄国现实的经济, 工人阶级一经学会怎样根据国家资本主义原则来整顿好全国性的大生产组织, 就会掌握全副王牌, 社会主义的巩固就有了保证。列宁强调指出, 社会化大生产与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两个必要条件。

■《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 (1918年11月7日)
列宁在这篇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 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 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最终赢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伟大的创举》 (1919年6月28日)
列宁在文中高度评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伟大的创举”, 指出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表明了工人阶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对剥削者使用的暴力, 甚至主要的不是暴力, 而是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列宁给阶级下了经典的定义, 并论述了消灭阶级的途径和条件。他指出,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 同时还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1919年10月30日)
列宁在本文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结合俄国革命胜利后的实际, 论述了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 相应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特别是农民) 和无产阶级。列宁指出, 在一个农民国家里,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无比困难的、长期的任务。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 只能延缓从个体小商品经济向公共的大经济的过渡, 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只有帮助农民大大改进以至根本改造全部农业技术, 才能加速这种过渡。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920年4—5月)
这是列宁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著作。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所谓“左派”共产党人的错误观点, 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 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行严格的纪律, 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列宁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精辟地阐明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 论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本国国情来确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原则。

■《青年团的任务》 (1920年10月2日)
列宁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指出, 青年一代担负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 他们应当为完成这一崇高使命而认真学习。青年首先要努力学习共产主义理论, 但这种学习不能仅凭书本, 不能脱离沸腾的实际生活。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的, 青年一代只有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 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同时, 青年还要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列宁在讲话中还强调在青年中弘扬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性, 要求青年团必须坚持与工农的劳动相结合, 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 使现代青年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代新人。

■《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 (1920年7月19日)
本文是《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之一。列宁在报告中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剖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列宁指出, 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制度正在经历巨大的革命危机, 一方面群众的经济状况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另一方面, 在极少数势力极大的战胜国中间, 瓦解已经开始而且正在加深。各国的革命政党都应该用实践来证明, 它们有足够的觉悟和组织性, 它们与被剥削群众有密切的联系, 有足够的决心和本领利用这个危机来进行成功的、胜利的革命。

■《论粮食税》 (1921年4月21日)
这是列宁阐释新经济政策的一篇重要文章。在节选的部分, 列宁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指出, 根据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我们还不能实行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作为小生产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当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详细评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和租赁制, 同时指出, 只要无产阶级牢牢掌握政权, 我们就一定能防范和克服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 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四周年》 (1921年10月14日)
列宁在本文中高度评价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他指出:重要的是, 坚冰已经打破, 航路已经开通, 道路已经指明。党和国家现在面临的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是经济建设。我们曾经设想用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节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这一错误。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 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不能直接凭热情, 而是既要借助革命热情, 又要考虑个人利益, 搞好经济核算,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 (1921年10月17日)
列宁在这篇报告中阐述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和指导思想。他指出,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民国家, 要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必须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实践证明, 不顾客观条件, 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这种构想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做法。实行粮食税和租让政策能改善人民生活, 恢复和发展工业。这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决策。为了使新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列宁要求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学会做经济工作, 向科学进军, 坚决反对狂妄自大、文盲和贪污受贿这“三大敌人”, 只有这样, 才能完成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 (1922年3月12日)
这是列宁为党的理论刊物《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撰写的一篇指导性文章。列宁在文中指明了党在哲学战线的工作方向,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 强调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不渝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 同各种唯心主义思潮作不调和的斗争;应该积极宣传无神论, 帮助人民群众摆脱愚昧无知。列宁要求共产党员在捍卫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同党外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列宁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一方面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要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 另一方面要求自然科学家努力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

■《俄共 (布) 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 (1922年3月27日)
本文是《俄共 (布)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之二。列宁在报告中总结了一年来执行新经济政策的三点经验: (1) 用新经济政策来检验无产阶级政权是否真正做到了把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是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和政策基础之所在; (2) 通过国营企业同资本主义企业的竞赛来检验共产党人的经营管理水平, 新经济政策的关键, 就是促进共产党人努力提高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 (3) 充分运用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手段, 学会管理的本领, 合理地利用和限制国家资本主义, 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还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指出, 对后一种国家资本主义, 任何理论、任何著作都没有探讨过, 连马克思也没有对此写下只言片语, 一切都要靠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一起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论合作社》 (1923年1月4日和6日)
列宁在本文中批评了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忘记了合作社, 对发展合作社的深远意义重视不够、估计不足的倾向, 论述了合作社的性质和通过合作社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 强调目前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支持的一种社会制度就是合作社制度。他认为, 在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的前提下, 在工人和农民结成牢固联盟的形势下, 苏维埃政权完全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合作社来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 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还深刻地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 而现在重心改变了, 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为此我们需要认清并完成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一是改造我们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国家机关;二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这种文化工作, 就其经济目的来说, 就是合作化。

■《论我国革命》 (1923年1月16日和17日)
本文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驳斥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代表人物借口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来否定俄国革命的论调, 运用革命辩证法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革命的道路不同于欧洲, 东方各国的革命道路又将不同于俄国, 这种特殊性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的路线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确需要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但俄国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 可以先夺取革命的胜利, 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和文化水平。

■《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 (1923年3月2日)
列宁在文中指出,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必须认真进行国家机关的改革。要反对官僚主义, 切实改进作风;要厉行节约, 杜绝浪费现象;要大力培养优秀人才,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此, 列宁给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提出了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学习, 第二是学习, 第三还是学习, 然后是检查, 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

本次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学习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